夏日是小虫子活动的时节,当人们在野外、到林区旅游或夜晚在露天下乘凉时,若不注意,就有被毒虫叮咬或蜇伤的危险。
昆虫叮咬引起皮炎
人们的面部、胸背、四肢等处被蚊子、白蛉、跳蚤、臭虫等小昆虫叮咬后,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反应,产生红斑块、水疱,甚至大疱,瘙痒发痛;牛虻叮咬皮肤时有股刺痛,会出血,继而产生红斑丘疹和风团,痒痛钻心。隐翅虫是会飞的小甲虫,爱在夜间灯光下活动,飞到人身上,接触皮肤后能分泌一种强酸性的毒素,在被叮咬处出现条索状,成片性密集的丘疹、水疱和红斑,引起强烈的瘙痒烧灼和刺痛感。
防治办法: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,清除孳生蚊虫的污水;家庭要安装纱门纱窗,卧室要撑蚊帐;若发现有跳蚤、臭虫等,应及时杀灭。夜晚外出乘凉宜穿长袖衣裤,小孩不要赤身露体;由于蚊子、隐翅虫等有趋光性,所以不要在灯光下停留或玩耍,最好拿把扇子,随时驱逐蚊虫。如被蚊子、跳蚤、臭虫叮咬,可涂擦清凉油、风油精;隐翅虫叮咬后可涂擦皮炎平或肤轻松;被飞蚁蜇伤可先用肥皂水清洗,再外涂止痒剂。注意不要搔抓,以免加重皮损,引起继发性感染。
小毛虫引发过敏皮炎
常见的有桑毛虫、刺毛虫、松毛虫等,桑毛虫身上的毒毛可达数百万根,松毛虫身上也有上万根毒毛。因毒毛的毛腔内充满毒液,当人们到山乡林区旅游或进入果园,毛毛虫掉到人身上,众多的刺毛接触皮肤后可断折,毛腔内的毒液便注入皮内,引起中毒或过敏反应。一般在数分钟、数小时或一两天,皮肤会出现许多水肿性红斑、丘疹或风团,偶尔也出现水疱,瘙痒难忍及烧灼样痛。少数迁延不愈可成为慢性皮炎。有的患者因局部疼痛,彻夜难眠,严重的导致肌肉萎缩、骨质坏死,甚至造成局部关节畸形,功能障碍而丧失劳动力。个别患者还有发生死亡的危险。
防治办法:到野外林区旅游或进入果园应戴宽边草帽或遮阳帽,穿长袖衣服,不要在有毛毛虫的树下停留。一旦身上落有毛毛虫,不要乱拍打,应轻轻抖动掉,皮肤上沾有毒毛,可用医用胶布或透明胶纸将毒毛粘去,然后在局部受伤的皮肤上涂抹皮炎平、肤轻松或炉甘石洗剂。痒痛剧烈者,可口服扑尔敏等抗组织胺药物或加服强的松;对重症患者需及时送医院治疗。
当心蜂、蜈蚣、飞蚁蜇伤
常见的有蜜蜂和野蜂,当蜂刺蜇入皮肤,会立即分泌毒液而引起过敏反应,皮肤出现大面积红肿和痒痛。如果遭到群蜂,特别是野蜂攻击,中毒严重可造成死亡。蜈蚣,俗称百足虫,皮肤被蜇伤后,局部往往有两个小出血点,周围皮肤红肿,痒痛剧烈,并伴发淋巴结炎、发热、头痛、恶心,重者可危及生命。蝎子常在夜间活动,蜇人后产生的溶血性毒素可使皮肤局部红肿、起水疱,引起剧烈的痛感或麻木感。飞蚁蜇伤后,皮肤红肿痒痛。防治办法:到野外旅游或玩耍时,不要招惹小蜜蜂,尤其是不要捅野马蜂窝;山沟阴暗潮湿处,石块底下可潜伏有蜈蚣、蝎子,最好不要随便乱翻动。如被蜂蜇伤,局部外涂3%~10%的氨水或5%的碳酸氢钠水,中和毒液,临时没有,可用肥皂水或砸破泡桐树皮,用流出的汁液涂擦。如遭群蜂蜇伤,中毒症状严重者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,在蜇伤部位的近端绑扎止血带,并尽快送医院。
被蝎子、蜈蚣蜇伤后应立即冰敷,并绑止血带或用拔火罐,以尽量吸出毒液,外敷蛇药或如意金黄散;症状较重的,可服用抗组织胺药物和皮质激素。飞蚁蜇伤后,可用肥皂水涂擦。